据统计,2022年天津海关共监管进口矿产品1.1亿吨,同比增长9.91%,主要包括铁矿砂、铬矿、锰矿等,其中锰矿和铬矿进口量居全国各口岸首位,上述货物将通过铁路、公路等方式运往内蒙、宁夏、河北等地区,为保障企业稳产保供,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。
不久前,在天津海关所属南疆海关监管下,散货船舶“安特妮”号在完成末次水尺计量之后,驶离南疆港区10号泊位。其装载的一批14.82万吨的莫桑比克铬矿在海关“先放后检”模式下,从货物靠泊到提离海关监管场所仅需3天时间。
“在‘先放后检’模式下,货物在卸完当天便可提离监管场所进行转运,进一步帮助企业降低了物流成本。” 天津港中煤华能煤码头有限公司业务部张立东主任表示。
近年来,天津海关结合关区进口矿产品单次进口量大、货值高的贸易特点,帮助企业用足用好进口矿产品“先放后检”、两步申报、重量鉴定依申请实施等便利化改革措施,进一步提升口岸通关效率和港口物流周转水平,平均验放时长压缩了75%。
在天津港首个30万吨级专业化矿石码头——远航矿石码头堆场上,包钢集团进口的18万吨铁矿正在通过传送皮带卸货。于此同时,皮带下方的自动取样装置正在同步进行取样并开展在线样品分析,不远处的自动取样设备中控室内,海关关员们正通过可视化平台对货物卸货及取样制样流程进行监管,在卸货完成后4小时内,即可出具铁矿石水分及粒度等检验结果。
“这是海关对大宗散货进行智能监管的一个缩影。”天津海关商检处处长刘军表示,“矿产品传统监管模式下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,且受气候、环境、人为因素影响较大,我们秉承‘三智’理念,持续创新科技监管手段,为传统的大宗商品检验注入智慧化元素,形成科学、高效的海关监管叠加合力。”
为进一步提升进口大宗散货商品通关效率,天津海关先后自主开发并升级“智慧水尺计重平台1.0版”,关员可将现场采集到的观测数据以及船舶基础数据输入平台,系统自动提取,并一键生成重量鉴定结果,从货物到港到计算完成不超过40分钟;将便携式固废排查仪嵌入矿产品监管环节,对进口矿产品进行固废属性快速筛查,单份样品从取样到判定完成用时不超过半小时,用一连串的“智慧化”组合拳,保障重点行业供应链循环畅通,并有效管控质量安全风险。